在国家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背景下,结合学校春季战略研讨会内容,3月4日至6日,学院分别组织召开了电力工程、动力工程和土木工程三个学科的研究生导师交流座谈会。院党委书记刘建、院长薛太林、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郑立星全程出席座谈会。与会导师们积极发言,围绕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以及学科发展方向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此次座谈会旨在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改进培养模式,优化学科建设路径,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交流环节,硕导们结合自身培养经历,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分享了指导学生的经验。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有导师强调要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怀与支持。在专业实践考核上,导师们认为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模式,注重实践过程的监督与评价,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真正提升专业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出口问题,导师们建议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此外,关于仪器设备共享,导师们呼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优先集中购置大型仪器,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刘建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第一责任人”作用,持续提升导师的指导水平,努力营造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他指出,导师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引路人,更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坚守学术道德底线,以高尚的师德风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在学术上给予精心指导,更要在品德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引导。
薛太林院长从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学院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学科建设是学院发展的核心任务,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提升学科整体竞争力。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院长提出导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同时,要通过组会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并鼓励学生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学术视野。同时,学院将加大对研究生科研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郑立星副院长结合近期学习的学位法,从学生日常管理和专业实践重要性的角度进行了发言。他强调要严格学生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确保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要进一步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法的实施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学院要认真贯彻落实学位法的相关要求,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此外,学院还将优化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此次座谈会为学院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向。学院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平台,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微信二维码